我的朋友媛媛,是个典型的城市小康女,当初恋爱时,媛媛看重老公上进、体贴,来自农村没有城市男的懒惰和矫情,自动屏蔽了三观的天壤之别,父母的愁眉苦脸,朋友的苦口婆心,她全然不当回事,认为只要我们有爱情,日子肯定能过好。可是婚后老公财产独立,一毛不拔,因为他的钱都是奋斗多年得来的,要反哺家人,要分摊育儿。有一次带儿子出去玩,儿子要吃面包,媛媛没带钱,从老公口袋里掏出几块钱准备买面包,老公却说:“你不要脸,拿我的钱。”
媛媛交友广泛,爱好众多,上学的时候,就喜欢旅行,结婚后,多次和老公商量着想去三亚来一趟蜜月旅行,没想到硬生生变成了周边三日游。媛媛跟我哭诉:“我以为婚姻里只要有爱情,一切都不是问题,可是三观不合所带来的矛盾却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。”网上有个《95后婚恋观的调查结果》,关于“最看重伴侣什么条件”选择时,“三观一致”居然排第一名,而“经济条件”只排五项中的倒数第二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择偶时,不再看重物质条件,更看重精神上的三观契合。就像杨绛和钱钟书,他们两人恰巧在文学上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,这一切使他们怦然心动,一见钟情。
三观相合,是你买回来的碟片,恰好是我喜欢的电影;三观相合,是你懂我的欲言又止,我也能读懂你的所作所为;三观相合,是你理解并接受我的爱好,我也懂你的每一个选择。
婚姻归根到底只能是一场自我救赎,谁也帮不了谁,谁也无法替谁做任何决定。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,而要不要穿这双鞋子要取决于本人。